2025-05-22 12:42 点击次数:66
家人们,咱先抛个直戳心窝的问题:你是不是还觉得学金融就是西装革履出入写字楼,一毕业就能拿几十万高薪?可这两年,我亲眼看着金融圈像被按下了 "重启键"—— 曾经人人羡慕的 "金领" 岗位变了样,连我那在银行工作的表姐都感慨:"现在可不是闭着眼选金融的时代了。"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,到底啥样的人还适合学金融。
还记得 2022 年那场轰动的金融反腐风暴吗?77 个人被查,其中有两位中管干部,六大国有银行就有 18 人涉案。我有个在某券商工作的学长说,那段时间公司里人人自危,聚餐都不敢提 "高消费"。中央发的文件很明确,就是要破除 "金融精英论",整治那些虚浮的风气。这可不是小事,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走向。
2023 年机构大调整,银监会、保监会没了,新成立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,证监会也成了直属机构。这意味着啥?监管更严了,从业人员的待遇慢慢向公务员靠拢。我认识的一个在监管机构工作的姐姐,以前年薪 30 万,调整后直接少了快 10 万,她苦笑说:"现在更像个 ' 金融公务员 '。"
咱先看头部机构,上财高金 2022 届 MF 毕业生平均起薪 56.2 万,70% 超过 40 万,确实有 11% 的人去了纽约、香港的顶尖投行。但这就像班里的尖子生,毕竟是少数。更多的是中间和底层的情况:体制内监管机构的待遇理性回归,市场化机构的薪酬和业绩绑得死死的,行情好的时候奖金多,行情不好的时候可能年终奖都没了。
就业市场更是冰火两重天。清北复交人还有 "两财一贸" 的毕业生,能拿下头部岗位的 70% 以上,妥妥的 "学霸聚集地"。可普通院校呢?我表弟去年从河南某财经院校毕业,去参加招聘会,看到很多基层岗位月薪就 2000 - 3000 元,他们学校金融专业对口率都跌破 40% 了。他跟我说:"哥,我投了 50 份简历,就 3 个面试,还都是小公司。"
第一梯队的学校,像清北人、两财一贸、复交高金这些,那都是高考全省前 0.5% 的尖子生才能考虑的。我当年班上有个学霸,高考全省 300 名,去了人大金融系,毕业就进了投行,确实起点高。第二梯队是 985 综合院校的金融系,但得数学、统计这些学科强势才行,差不多得全省前 2% 的成绩。要是非 211 财经院校,就得好好想想了,你家里有没有金融行业的资源,自己有没有明确的实习规划,不然真的很难出头。
以前金融圈看重学历,现在更看重复合能力了。我有个朋友,本科是金融,硕士学了计算机,现在在做金融科技,年薪比同届纯金融的高不少。现在数据分析(Python、R 这些)、金融科技、合规管理这些技能特别吃香。传统投行岗位在减少,监管科技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这些新兴领域机会更多。你要是对新技术没兴趣,学起来费劲,那可得三思。
别被头部岗位的高薪迷花了眼,金融行业 60% 以上都是基层岗位。我表姐刚工作的时候,在银行柜员岗干了 2 年,每天数钱数得手酸。后来慢慢考了各种证书,才转到了客户经理岗。现在行业平均月薪 1.2 万元,中位数更有参考价值,别总盯着那 5% 的高薪岗位。要是你觉得自己必须一毕业就当 "精英",接受不了从基层慢慢熬,那可能不适合。
名校生别想着躺平,大二就可以开始争取头部机构的暑期实习,镀镀金,规划一下 CFA、FRM 这些认证,提升国际视野。普通院校的同学,别灰心,咱可以强化本地资源链接,从区域金融机构、企业财务岗切入,在供应链金融、小微金融这些细分领域深耕,说不定能闯出一片天。大学期间多参加金融科技竞赛、行业峰会,感受一下行业变化,要是发现自己不适合,赶紧辅修计算机、法律这些专业,留条后路。
这两年我看着金融圈的变化,最大的感受就是:别被 "金融精英" 的光环冲昏头脑,这个行业现在更需要踏踏实实的专业服务精神。你能不能在顶尖院校竞争中保持优势?有没有持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?能不能接受从基层岗位起步?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,再结合自己的成绩、家庭资源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决定。
选专业就像找对象,合适最重要。不是金融不好,而是咱得看清自己能不能在这个行业里扎根成长。你对金融专业怎么看?有没有纠结的地方?咱评论区聊聊,一起把这事儿想明白。